某男,30岁,2013年4月12日初诊。间断关节痛2年,加重2日。近2年间断发作,足趾、踩关节红肿灼热疼痛,多次査血尿酸>500微摩尔/升。诊为“痛风”。发作时每每服用秋水仙碱。2日前饮酒食肉,夜间突发右足第一妬趾红肿热痛,不可触,不能行走。发热37.7℃,口苦,大便干。舌质红,苔黄厚,脉滑数。血尿酸489微摩尔/升。辨证:湿热蕴毒,瘀浊凝滞,闭阻关节。治法:泄热解毒,利湿消肿,化瘀通络。方药:酒大黄(后下)、芒硝、苍术、黄柏各10克,紫花地丁、蒲公英各15克,甘草10克,忍冬藤30克,虎杖、川萆蘚各20克,白花蛇舌草30克,山慈姑15克,全蝎6克。7剂,水煎服,每曰1剂,每日2次。以大黄、芒硝清热泄浊,苍术、黄柏、忍冬藤、虎杖、川萆蘚、紫花地丁、蒲公英等清热解毒,利湿消肿,以全蝎通络止痛。1周后复诊,足趾关节疼痛、肿胀明显减轻,体温正常,大便每日2次。舌质红,苔薄黄,脉弦。原方去芒硝,加秦皮15克,路路通10克。共服14剂,患者关节疼痛、肿胀消失。此后以利湿泄浊、化瘀通络法随症加减,治疗3个月,患者无关节炎发作,复査血尿酸370微摩尔/升。随诊2年,病情稳定,始终未复发。
按语:在《黄帝内经》、《金匮要略》、《格致余论》等文献中,有许多记栽相似于现代之痛风。专家认为痛风属于中医“痹症”范畴,但其又具独特的表现。痛风的病因包括:第一,先天禀赋不足,脾肾两虚,气化失职,水湿不化,湿浊内生,凝滞经脉,痹阻关节。第二,饮食不节,嗜食肥甘厚味,饮酒,致使脾失健运,痰浊内生,凝滞关节;第三,外受风寒湿热之邪,邪阻经脉,气血运行不畅,流注关节,发为痹病。久痹不愈,可化寒湿为湿热,化湿热为毒火;第四,局部外伤,病血内阻。在痛风的治疗上,专家强调分期用药,在急性期,湿、浊、瘀、热在血脉,表现为关节的红肿热痛,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。一方面减轻湿热麻毒对机体的损害;另一方面,开启前后二阴,促进毒邪的排出,使邪去正安。在慢性期,湿、浊、瘀、热在经络及骨节,表现为痛风时形成或关节变形,治疗以通络化麻、祛湿泄浊为主。祛湿包括利湿、燥湿和化湿,利湿多选用甘寒之品,如茯苓、猪苓、泽泻等;燥湿多以苦寒药为主,如苍术、黄柏,有时也用芳香之剂以化湿。在缓解稳定期要健脾祛湿,化瘀通络。